本月,有一名重要电影人离世——著名电影制片人、原乐视影业CEO张昭,享年58岁。2015年,《中欧商业评论》曾专访张昭,他认为:互联网对电影行业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它能够让观影背后每一个活生生的、有着独特诉求的观众显现出来,他们第一次可以真实地被感知、被倾听、被抵达。
作 者 | 王正翊
责 编 | 施杨
2006年张昭参与创立光线影业任职总裁。期间,光线影业出品并发行了20余部商业电影,连续四年保持了100%的增长速度,创造了为中国电影业瞩目的“光线速度”。
2011年张昭离开光线影业,创立乐视影业,任乐视影业CEO兼执行董事。期间参与制作、发行过《归来》《长城》《影》《小时代》系列、《伤城》《引火线》《斗牛》《熊出没》系列等电影。他被好莱坞誉为“中国电影家当升级时期文艺复兴式的旗手”,将互联网与电影创造性地融合,使用O2O的市场模式,将电影受众从6000万影院观众扩大为6亿互联网民。
在张昭去世后,张艺谋、陈思诚、陆川、刘杰等业内人士纷纷发文悼念。2015年,《中欧商业评论》也曾专访张昭。自称“对电影圈的红地毯和明星都有很强免疫力”的张昭,其实深有电影情结。
用他的投资人、深圳创投华北大区董事总经理刘钢的话说:“张昭在复旦大学学的是IT,最后死活挤到电影圈,从上海复旦大学到美国电影学院,是中国百里挑一的好莱坞训练的电影硕士。所有做电影的人肯定第一件工作就是想拍电影,只有这样才能功成名就,他却偏偏没有。”张昭没成为名导,却成了用全新理念和玩法来挑战这个古老行业的“破局者”。他笑着引用了那个段子,“鸡蛋从外打破只能成为一盘炒鸡蛋,从里面打破就是小鸡新生命破壳而出”。
作为电影行业的“内部人”,要颠覆既定规则,最先被颠覆的其实是自己。张昭的比喻是:虽然自己擅长“右手使刀”,但现在必须把右手绑起来,练左手,才能“双刀天下第一”。之于他,右手是电影,左手是互联网,而“双刀”剑法的灵魂则在于——人。
“过去电影行业只有观众,没有用户。”张昭说。互联网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它能够让观影背后每一个活生生的、有着独特诉求的观众显现出来,他们第一次可以真实地被感知、被倾听、被抵达。
“我是互联网信徒”
“我不在意电影同行说多好,只在意影响了多少人,改变了多少人的生活。互联网恰恰能赋予我们这些。”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很多传统行业的人,如今都有点“互联网焦虑症”,为何你反而如鱼得水,一马当先地提出“用互联网思维做电影”?
张昭:我是学信息工程出身,算是互联网的信徒吧。我自己也有一种所谓“平民主义倾向”。电影人通常是B2B思维的,要么只关注自我的表达以及同行评价,要么只对投资人负责,并不在意消费者。而平民主义倾向的意思就是,真的要胸怀天下观众。这倒不是甚么高尚的事,而是商业模式的事。我觉得互联网带来的真正冲击就在于,它把中国变成一个2C的社会。
所以对电影家当来说,到底想为多少人服务,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就要为小镇青年服务,因此就有了《小时代》《敢死队》。对于娱乐圈的权贵来讲,大明星、大导演才是荣耀,而我偏偏希望远离这些,因为中国电影真正家当化的动力在于城市化进程。很多人看不起《小时代》,说它是一个PPT电影。但《小时代》感动了多少人?它让中国15~25岁的青少年电影市场第一次成型了。过去,中国的电影都是为白领阶层服务的。
电影是艺术,但艺术家不要生活在云端。你的工具到底影响了多少人?我不在意同行说多好,只在意影响了多少人,改变了多少人的生活。这是做企业的基本道理,互联网恰恰能赋予我们这些。从这个方面来说,我的焦虑比较少,我坚信自己是在做正确的事。
CBR:意想到互联网带来的改变是一回事,真正能以互联网精神行事则是另一回事。你的转变是怎样发生的?
张昭:我也有焦虑。我焦虑自己的学习速度有多快,因为互联网的创新太多了。到底脑子能转多快?理解有多快?我们是从传统行业出来的,现在要和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竞争,是从内而外的破墙者。
我们要整合传统电影行业的人和互联网行业的人,还有大量的新人,在公司内部这其实是三种思维的融合,不成避免会发生冲突。所以我首先需要大家有共同语言。我要求员工读好三本书。一套叫《定位》和《重新定位》、第二本叫《好策略坏策略》、第三本叫《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定位、策略、互联网运营,读完这些,共同语言就有了。
CBR:然后呢,怎样用互联网思维改造电影行业?
张昭:电影的核心是竞品和分众。比如同一档期上5部电影,就是3~5种分众。传统电影行业是不讲公众的,只讲内容。但用互联网思维做电影,就是用O2O的方式争夺消费者的心智,这首先就需要定位。定位有两层含义,第一是人群定位,第二是位置定位。每小我在线上都有自己的画像;在线下,我们要能够找到这些人在哪里,知道他们在甚么场景接受了电影信息,又在甚么场景里买了票。
死磕O2O闭环
“此后,电影票房收入的增速会逐渐放缓,线上发行的收入、会员收入、衍生品收入、服务的收入比重会越来越大。”
CBR:电影O2O闭环理论上是成立的,但要真正打通线上线下,会是巨大的考验。你们会怎么做?
张昭:还是“to”的部分。过去所有基于PC端的线上(online)营业形态,都要走向线下(offline),互联网巨头们都在寻找用户的线下轨迹。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是从线下开始的。我之前在光线传媒做地网模式,类似游戏行业的扫街模式,用一种非常劳动密集型的方式完成线下布局。
2015年的乐视有线上(online)部分,因此O2O的闭环是可以建立起来的——票房是观影人次线下贱量,有了流量,就有机会转成线上流量;与此同时,线上流量也能够转化成线下观影。
为此,我们在尝试为电影做社交属性,即便是好莱坞的电影也能够玩社交。比如像《敢死队》,我们做了一个用户互动型的活动叫作“中秋合家上秤、重磅敢蟹”,在电影院看《敢死队》加入社群,就能够获得大闸蟹的赠送券。
《敢死队3》
此后,电影票房收入的增速会逐渐放缓,线上发行的收入、会员收入、衍生品收入、服务的收入比重会越来越大。我们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第三次工业革命转移的过程当中。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买卖模式,也就是好莱坞模式——买断、生产、收钱;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分享模式。会逐渐从工业化生产驱动、投资驱动、内容驱动,走向分享的家当模式。
人心是最大的生意
“通过互联网去做内容和营销的价值远远不在于数字,而在于获取人心,改变心智。”
CBR: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也大举进军电影业,它们的优劣势何在?
张昭:我大概是在2012年4月份开始提出“做互联网电影家当”的。过去两年,基本上都是在自言自语。跟互联网的人讲电影行业,他们觉得电影行业太小了,不太理你;跟电影圈内人讲互联网,他们又都很骄傲,觉得互联网只但是是一个应用工具而已。但短短三年时间,一切都变了,BAT全进来了。
但我一向问:BAT有甚么?它们会不会用这些工具来改变电影行业?这就需要判断它们为何进来。当电影行业到了必然规模以后,BAT从投资的角度自然会选择进来。同时,电影是娱乐的最高点,是一个非常好的互联网娱乐导入。另外,BAT的视频网站也需要内容。但最大的差别在于,巨头们是从自身的需求出发的,我们是从电影用户的角度出发的,更关注观众。
通过互联网去做内容和营销的价值远远不在于收入或用户数字,而在于获取人心,改变消费者的心智。传统电影行业永远说“观众”,其实有数据的“观众”就是用户,是人,要给他们带来心智的变化,这才是最大的生意。
CBR:人心是最大的生意,但“经营人心”还是显得有点虚幻,具体是怎样做的?
张昭:“基于用户的IP运营。”人们一说电影公司就是内容公司、内容驱动,实际上我们希望做一个用户公司,经营一群群的用户。《小时代》经营的是15~25岁,《熊出没》经营的是5~15岁,《老男孩》经营的是25~35岁,《归来》经营的是35~55岁……通过经营差别的人群覆盖全用户。
《归来》
我们的市场部门分成了5~6个组,每一个组专门运营一小我群。在我们公司没有“电影”这两字,只有“内容+服务”。我们的数据小组每天都在全国电影院出差,去做问卷调查。地面系统搜集回来的信息可以决定片子怎么剪,故事该往哪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