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ng everybody back.
把每小我都带回来。
这是《复联4》中,超级英雄们的终极任务。
但把所有人都带回来的任务,今年还得继续。
一场疫情,令到北美和内地两大电影市场陷入沉寂。
全世界的电影院,没有了至少一半以上的观众。
现在,复联已经退休。
重担落到了一个叫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男人身上。
他要把所有人,都带回电影院。
在《花木兰》、《神奇女侠》、《黑寡妇》、《速度与激情9》这些重量级大片都选择延后档期之时,唯有诺兰的《信条》没有后退。
7月17日。
自定档以来,《信条》的上映日期从未改变。
直到4月底,华纳兄弟的态度还是很强硬。
AMC等多家院线表示,只有等到有重量级新片上映的时候,才会全面复工。
而现在,排在最前面的超级大片,就是《信条》。
这部电影已经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成为了整个北美电影行业复苏的希望。
可能很多人都不明白发行方华纳为何不选择延后档期,北美的疫情并没有得到明显控制。
5月初,美国单日新增病例仍然在两万人左右,风险仍然存在。
虽然北美院线大都估计在6月就能开始逐步恢复营业,但7月仍然不是保险的日期。
有消息称,华纳之所以这样坚持,和诺兰本人脱不了干系。
诺兰和妻子艾玛·托马斯是《信条》的制片人,电影甚么时候上映,他们有着必然的话语权。
他们希望电影能如期上映。
而对于华纳来说,如果疫情如愿能尽早散去,《信条》作为影市复苏的首部大片,必然会更加地备受瞩目。
甚至不排除观众会有报复性消费的可能。
只是,《信条》的成本高达2.05亿美元,华纳作为一家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势必会做出更稳健的选择。
该来的,还是来了。
外媒报道,华纳兄弟已经有意想要调整《信条》的档期。
他们的高层将会在一周内商讨确定,电影是否要继续坚守。
如果选择撤档,那结果很有可能会像《速激9》一样推迟到2021年。
诺兰备受华纳兄弟重视,他是能在华纳手里拿到最终剪辑权的两个导演之一,另一名是传奇人物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加上作为制片人,华纳的有关商讨,诺兰必然要参与。
或者说,华纳之所以要花一周时间商讨,是因为要考虑到诺兰的意见。
可能华纳高层已经倾向于保本,选择撤档,只是诺兰是一名重要的合作者,如果不经过诺兰同意就宣布撤档,那诺兰肯定会感到愤怒。
万一闹到失去诺兰这颗钱树子,迪士尼就偷笑了,环球、派拉蒙等制片厂也笑了,他们得到了一个拉拢诺兰的机会。
再加上《信条》受到了影迷和院线的期待,突然宣布撤档消息,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将是一次暴击。
无数人将对华纳失望至极。
无论是行业因此一向持续低迷,还是后面的《花木兰》成为救市英雄,对华纳来说都不是好事。
所以即便是撤档,华纳必须要做到全身而退才行。
如果最后真的撤档,其实也不是甚么意外,这是最为保险的选择。
如果决定不撤档,即使疫情到7月还在继续,档期也可能不会再变了。
宣发将会很快遮天蔽日地展开,这笔宣传费用一下去,就如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
华纳和诺兰,也无疑是豪赌一波了。
诺兰的电影虽然一直做创新,但他一向是传统电影的拥护者。
固执地使用着胶片拍摄,毫不留情地批评Netflix。
本来影院就正在受到流媒体的冲击,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令到影院落井下石。
这时诺兰坐不住了,他写了一封公开信,希望能唤起更多人对影院的关注。
但是,他的发声并没有阻止流媒体电影的强劲势头。
环球影业率先打破规则,《隐身人》等片提前上线,《魔发精灵2:世界之旅》更是在还没线下上映的情况下,按照Netflix的模式,直接流媒体首映。
点击率的节节攀升,使得影院的处境更加危险。
万一更多观众适应了Netflix模式,流媒体将有机会成为和影院平起平坐的发行渠道。
电影,将不再是原来的电影。
诺兰甚至影院对于电影的重要性。
他坚持用胶片,坚持最大程度上的实景、模型拍摄,就是要发挥出影院的最大功效。
他的电影,只有在影院看,才能算是真正地看过。
2017年的《敦刻尔克》,他就用真正属于电影的方式,带领观众回到了当年的那场敦刻尔克大撤退,每一次轰炸机的轰鸣声,每一次炮火声,就算没有3D眼镜,也有着设身处地之感。
一封公开信无法把观众带回影院,只有当诺兰拿出自己的电影作品时,他才有机会办得到。
全程使用IMAX开麦拉,横跨7个国家拍摄的《信条》,如果如期上映,承载的是复苏影市的任务,更是唤起观众对影院信心的任务。
只有当所有人都回到影院,电影才会回到最初的样子。
125年前,卢布埃尔兄弟在那家咖啡厅里放《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的样子。
只是,如果在新冠病毒到了7月仍在北美流行,甚至纽约、洛杉矶这两座票房重镇不行恢复如初。
强行上映的《信条》,很有可能,会变成诺兰在十多年来,首度赔本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