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香港电影金像奖获奖名单公布,去年口碑评分双丰收的《少年的你》,因为摘得最佳电影片等多个奖项再度引发热议,有人认为它实至名归,也有人认为它名存实亡。
站在一位普通观众的角度,个人中肯评价:难入高分电影之列,但值得一看。
看到网络上有一些人给出很高的评价,这里不深入分析,单就一些简单的BUG来说,也是不吐不快。
1、最大,也是最难以原谅的BUG:手机和微信
影片开头部分,手机、微信,出镜较多,特别是微信,起到了一个旁白的作用,解释和推动了剧情。
但是,影片故事的发生时间是2011年高考前,也就是2011年5、6月份,2011年苹果4才上市,而影片中的手机全是大屏手机,甚至警察
微信大家都知道是2011年1月才由腾讯推出的,而真正火起来已经是2012年下半年到2013年了,2011年上半年大家对微信还很陌生。而电影中,同学们正是在微信群里聊胡小蝶自杀事件,后来聊陈念母亲卖劣质面膜骗钱等。
乍看起来,手机、微信好像对剧情发展没有影响,但是,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电影,根本没有尊重这些事实,不能不说剧组真的没有用心。
这不是水平问题,这是态度问题,所有是最难以接受的,也是最难以原谅的。
2、最难以理解的人设BUG:魏莱的求原谅和陈念的被欺凌
魏莱的人设其实从开始,直到莫名消失,都是很合理的。家庭条件优越,家庭教育欠好(母亲的话语中可看出三观不正),家庭关系欠好,这样的孩子往往在学校是“小霸王”,高屋建瓴、团体老大、欺负弱小。
但是,在陈念回忆的时候,魏莱因为怕她报警,跪下来好话说尽求她原谅。试问,这样一个天不怕地不怕,欺凌别人早已是屡见不鲜,在警察局还敢跟警察大喊大叫的欺凌“惯犯”,在刚刚纠集一班太妹和混混欺负陈念,给陈念拍裸照后,为何会求着陈念原谅?
魏莱的理由是,她真的不能再复读了,要早想着不能再复读她之前会一向以欺凌别人为乐?而且把胡小蝶害死了她不照样嚣张得高视阔步?
前脚欺凌陈念,后脚怕陈念报警再来求她,这逻辑是否是很分歧逻辑?只能理解成是为了给陈念误杀她硬生生创造一个机会。
同时,陈念的人设并不是一个适合被欺凌的对象。
陈念确实家庭不幸,妈妈卖化妆品忽悠赚钱(应该是直销或传销),爸爸则整个电影没有半句交待。她自己确实也不喜欢跟同学交往,她说她不要朋友。
但是,在陈念身上除了这两点不足,其他堪称优秀。成绩优异:这个不用说,月考都是年级前十,高考都是632分;个性突出,不会唾面自干:胡小蝶跳楼她敢于不顾所有人的眼光去给她盖上衣服,魏莱等人欺负她时她敢反抗,并质问“你们有完没完”,甚至陌生人被围殴的时候她也敢于报警等等;乐观、坚强,她家条件并欠好,但她一向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即使在被欺凌之后,也能及时调整,并且与不怎么称职的妈妈关系很好;并不懦弱,甚至说还有点狠:第一次到一个小混混家就敢跟他硬杠,在跟警察打交道的时候,也体现出同龄人少有的冷静和缜密。
我们都是从学校经历过来的,没经历也看到过欺凌,或者是较轻的欺负,受欺负的往往是家庭条件欠好、成绩欠好、某一方面很差,或是懦弱、内向、孤僻,或是过于瘦小、过于肥胖、智商差一点,甚至带点残疾等,像陈念这种优秀学生绝不会成为欺凌对象。
3、最没存在感的BUG:魏莱失踪那么几天就没人找她?
根据警察调查,魏莱死于5月31日晚,而直至高考第一天,也就是6月7日被工地工人发现,才被立案。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女儿、学生,消失了6天,妈妈没去找,没去领准考证老师也没问,这该如何理解?难不成她的妈妈6天没回家了,老师患了选择性遗忘症?
4、最考验智商的BUG:警察职业素养堪忧
影片的后半部分,成了警察与男女主的对决,在一部校园欺凌题材的影片中,从发现魏莱的死到侦破这一案件用了50多分钟时间,这期间剧情基本由警察破案在推动,本来就已经鹊巢鸠占了。
而破案过程当中,警察似乎是看在男女主是未成年的面子上,有意让招。
为了证明魏莱的死与陈念有关,男女警察分别审问两人,但方法用尽仍是徒劳无功。那么警察查案都不查嫌疑人家里的?从剧情看,两人相识起码已经一个多月了,女主高考前还长期住在男主家,如果
另外,摄像头的特写在电影中出现过多次,意思很明显,管你们干啥,都有“人”盯着呢。但警察查案时摄像头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记,因为只通过摄像头看到小北经常跟踪女主(这一点何需用摄像头,陈念的同学都知道有小混混跟踪她)。而小北和陈念在一路不但是路上跟踪保护她,他们还一路逛街,一路玩耍,摄像头就丁点没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