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专家2》在某瓣8.0的评分,让我很是惊讶。
虽然相比《晴雅集》的枯燥沉闷,《拆弹专家2》确实可看得多,又燃又炸。
开头就炸香港国际机场,结尾再炸青马大桥,这种对模拟现实的毁灭式快感,满足了人们心底小小的邪恶念想,酣畅痛快,十分解压。
所以本来你们要给电影打高分,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我必须指出来,整部电影传递的是一种很畸形、很可怕的价值观。
第一,潘乘风是个技术卓越的拆弹专家,这一点,我们都没有疑问。
第二,潘乘风是否是一个英雄?我想,这里就会有分歧了。 难道不是吗?但电影就是那样拍的呀。
所以,这就是电影最大的问题,潘乘风绝对不是一个英雄,但导演邱礼涛有意把他刻画成英雄,还是一个令人垂怜的悲情式英雄,给他安排了一场恢弘壮烈的牺牲,歌颂他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把一个偏激的恐怖主义者,刻意刻画成英雄,这是一种严重的误导,一种过犹不及的畸形。
打一个比方,张三是一个制毒犯,警方消耗了大量的警力资源,终于把张三抓抓捕了,但是经过调查,原来张三只把毒品卖给外国人,绝不毒害自己的同胞。 此事一经披露,社会各界都炸了,媒体和广大群众都把张三捧为英雄,一个高尚的爱国主义者,以至于大家都忘了,张三可是一个毒贩啊。
再举一个例子,都还记得偷电瓶车的那个窃格瓦拉吧,因为他的语录受到网友的广泛热捧,所以一个偷电瓶车,竟能摇身一变,成了一家电瓶车公司的形象代言人、以及联合创始人,这是否是很讽刺。
同样的道理,如果潘乘风自己制造炸弹,然后自己去拆,就能够被当成英雄,那我们是否是也能够向他学习呢?
导演是否是想告诉我们,前面很坏很坏没关系,只要你最后变好就行了,一样可以得到大家的原谅,甚至还可能像潘乘风那样得到崇拜尊重喔。
这是一种病态的价值观,所以我必须指出来。
另外,我还想再谈谈电影中,
这小我物我很不喜欢,他是一个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如果他没有受伤,没有失去一条腿,没有被调离一线,那么他可以如其所愿,一边拆弹,一边步步高升,求名求利。
但是,在那一场变乱中,一切都变了。
首先,潘乘风自爆他没有那么高尚,他之所以“救人不要命”那么的拼,不是为他人,而是为己,为了立功升职,所以他会对董卓文说,“如果当初我没有失去一条腿,你猜升职的会是你,还是我?”
其次,潘乘风被调离一线,也就意味着他立功升职的晋升路线被断了,他愤恨,他反抗,他希望上头的阿sir能够不怕担责,能够打破体制条条框框,让他回去。
但阿sir没有同意他回去,所以潘乘风用了“用完即弃”四个字以示反抗。
初看之下,好像也没啥毛病,潘乘风这是在为他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讨回说法,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仔细想想,我们差点就被潘乘风的障眼法给骗了,潘乘风这还是一种利欲熏心的做法。
我们假定一下,阿sir真让潘乘风归队了,再假定就真的发生意外的失误了,再再假定这时候阿sir也勇于担责了,那结果是甚么呢?
最多无非阿sir和相关职员被停职,严重点要引咎离职。
但是你想想啊,那些在这次拆弹失误中,失去生命的平民百姓呢?他们的命就是那么不值钱吗?要为潘乘风的任性买单吗?要沦为潘乘风权利游戏的牺牲品吗?
再往大了说,因聘用残障人士导致的失误,这不是几小我员担责,一些平民的陪葬,整件事就能够过去的了,它会给一个行政部门的公信力,带来严重的损害,导致信任危机的出现,这才是大问题。
还记得郭美美事务吗,直到现在,人们对红十字会的信任都没有建立起来。
所以回到电影中,对于阿sir们来说,潘乘风就是一个可能随时爆炸的“郭美美”,当然是不行够让他归队了,这是对普通民众负责,也是整个部门负责。
但很明显潘乘风不这么想,他只想回到前线,只想继续他的拆弹立功晋升之路,其它的他不管。
所以综合所诉,就这样一个自私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潘乘风,硬是被导演邱礼涛捧上英雄榜。
这好吗?
这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