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人走茶凉。

时间:2020-12-26 07:10:00阅读:3625
图片来源:网络作者丨山野张艺谋《一秒钟》的票房,有点儿惨。上映8天才突破一个亿,这在动辄十几二十亿的电影市场里,算不上好成绩。这种商业上的落寞,与张艺谋曾经的辉煌形成了强烈对比。他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代
  • 影片讲述了没赶上影戏场次的张九声与刘闺女因一场影戏结下了不解之缘的故事。故事灵感来历于张艺谋导演早期履历,…

图片来源:网络作者丨山野

张艺谋《一秒钟》的票房,有点儿惨。

上映8天才突破一个亿,这在动辄十几二十亿的电影市场里,算不上好成绩。

这种商业上的落寞,与张艺谋曾经的辉煌形成了强烈对比。

他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多部作品在国际各大电影节上摘金夺银。

他开启了中国的商业大片时代。《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屡次刷新票房纪录。

他也是让14亿甲方满意的乙方。无论是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还是建国70周年文艺晚会,都交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答卷。

照理说,如何拍一部「稳赚」的电影,张艺谋心知肚明。

可这些年他还是选择走一条相反的路,拍一些小众的、费力不讨好的作品。

渐渐地,不睬解、谩骂他的人越来越多。可他很少澄清,也不反驳。在声色犬马的名利场,张艺谋始终与人群保持着疏离,愈发没有存在感。

这种寡欢的境遇,让我想起他和许知远的对话。

当时,许知远问:“你有超越时代的欲望吗?”

张艺谋连忙摆摆手,耷拉着眼说:“你放心,人走茶凉。”

一句话,言简意赅道出了张艺谋的人生。

01《还我自由》

1970年代,张艺谋是自卑的。

为何?

因为他的「家庭出身」欠好。

许多标签成为张艺谋头顶的乌云。这种边缘的身份,让张艺谋有着强烈的求生欲。

他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毕竟在当时,一个不那么受欢迎的人,如果能被利用和需要,不至于被欺凌和抛弃,就已经是十足的幸运了。

因而,张艺谋练了一手绝活。每天努力写标语、画人物像。手法娴熟,生动形象,路过的人都连声称赞。

面对赞赏,张艺谋很少露面。

通常他会隐藏在墙角下的阴影里,听到夸奖后默默离开。他很清楚:只有谦虚隐忍、不露圭角、随大流不出错,才是能够走得长远的做人之道。

在国棉工厂做宣传员期间,张艺谋有几个玩得好的朋友。大家多少都有出身问题。他们兢兢业业的同时,也在想方设法寻找新的出路。

对于张艺谋来说,自己的出路就是学摄影。只要能把照片拍好,日后也能成为谋生的手段。

在最好的青春年代,张艺谋常常缩在一间狭小的暗房里。除了一张单人床,满屋子都是摄影书本和洗照片的设备。

这是漫长压抑,却也韬光养晦的7年。他在这里阅读,学习构图,尝试洗照片。渐渐地,他拍的越来越好,在厂里当起了专业摄影师。

有一天,工友看到一个法国广告《还我自由》,便想叫张艺谋拍个类似风格的。

张艺谋一听,痛快地长叹一声:“我们这些受压的都是出身欠好的,根本就没有出路,我就想着要有自由。”

说干就干。

三五好友兴冲冲、齐刷刷跑下楼。他们有的凝视着镜头,有的远望着天空,各有所思。张艺谋抓住这一瞬,按下快门,《还我自由》便诞生了。

张艺谋镜头下的年轻人,神情坚定倔强,颇有几分不认命、不信命的姿态。

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在不久后得到了回响。

02活着

1977年,高考恢复。

张艺谋也想上大学,原本打算考到农学院念畜牧。兴许以后能当个兽医,哪怕做个放羊的也行。到时候牛羊成群,也算是自由自在。

可命运给了他一个机会。

由于摄影作品出众,张艺谋被北京电影学院破格录取。

从此,他便在电影之路所向无敌。

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我的父亲母亲》......这些电影让他蜚声国际,拿奖拿到手软。他成了国际领会中国的窗口,也让中国电影开始被看见。

那是慷慨激昂的八十年代,张艺谋过往收敛的情绪,开始在作品和表演中得到释放。畴前缄默寡言的张艺谋,也有了活泼幽默的一面。

可同时,张艺谋也招致了一些非议。

有人批评他靠「揭短」来讨好国外评委,并因此求名求利。也有人吐槽他的电影太过意识流,根本看不下去。这样的声音,如今依旧甚嚣尘上。

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用心感受,你会发现张艺谋的大多数电影,都有一个“巧合”。

那就是对「各个时代的中国人」有着极尽细致的记录。

就像《一秒钟》里,对生活失去希望的劳改犯。

他长途跋涉,不吝冒着被重办的风险,只为看一眼女儿的电影片段。当他哭着说“一秒钟太短,不敷”的时候,我想起中国式父母子女永恒的牵挂和羁绊。

就像《我的父亲母亲》里,招娣对骆长余的长情。

当她穿着红袄在山野奔跑,只为送上一碗热乎的饺子。当她明知对方可能一去不返,却依旧在风雪中执着等待,我看到了最典型的中国爱情。

就像《归来》里,陆焉识对冯婉喻漫长的陪伴。

那个年代的人虽被历史裹挟,为现实所迫,却依旧追求着内心最纯粹真挚的感情,并不寒而栗守护着。

就像《金陵十三钗》里,风尘女子为年幼女孩的自告奋勇。

这种中国人在战争面前的相互扶持,让我们告诉自己要永远铭记历史真相。

在绝望中充满希望的活,是张艺谋一贯的视角。

他的电影不但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那些挣扎求生的中国人的聚焦。

有人说,或许这才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延续至今」的原因。因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无比珍惜活着的机会。

这种信念被张艺谋的《活着》发挥到极致。

电影的时间跨度,从中国内战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阶段。

其中每小我,都有各自的好坏、善恶、忠奸、悲喜。几十年过去了,男主角福贵的爱人、亲人、朋友相继死去,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在历史的风雨中摇摇欲坠。

苟活一世,福贵的感悟让人如鲠在喉。

“人活着,就比甚么都强。我们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这就是张艺谋呈现的「中国人对活着的信仰」,正如余华所写: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评论

  • 评论加载中...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