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我奶奶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晚上做噩梦被倒塌的城墙掩埋,然后被吓醒了。
现在想起来那大约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有关秦始皇的边缘故事,也对秦王暴政有了深刻的认识。
后来学历史,更是对这位始皇帝没啥好印象,焚书坑儒,被
直到长大后,我有幸周游欧洲列国,才发现给中国奠定统一基础的始皇帝有多牛。
西欧方寸之地,四分五裂,直到现在,就连法国东边儿一处海边小城都想闹独立,凯撒大帝和拿
《大秦帝国》系列小说以及电视剧三部曲更是颠覆我们对春秋战国和始皇帝这小我有了新的认知。
这小说改编的最后一部《大秦帝国之天》下寄托了多少秦迷的希望,然而更名为《大秦赋》的这部历史剧,评分一跌再跌,从8.9一起下滑到7.4,目测还有下滑的趋势。
大部分观众被张鲁一饰演的秦始皇劝退,也有少数挑刺的观众指点腰带系的位置差池。
其实,在我看来,张鲁一饰演的嬴政,有他自己的理解,虽然长相着急,出场太早,表演却无功无过,可以看出嬴政由天真少年黑化成暴君的成长历程。
更别说一众配角炉火纯青的表演,邬君梅 毫无表演痕迹的华阳太后,辛柏青 的赢子楚,就连被赵王骗去秦国做质子的哥哥都可圈可点。
为了精良的制作和配角的表演,张鲁一长相着急这件事我还可以忍忍。
然而,最后播出的剧集,魔改剧情的操作,真是要把人弄崩溃了。叔可忍婶儿不成忍。
按照每天三集的更新速度,我等这两位下线已经等了五六天,然而从最新预告,以及网友爆出的剧情梗概来看,这两位要到46集以后才下线。
历史上嫪毐之乱确实对嬴政亲政和他肃清吕不韦势力有重要关系,然而,总共78集的时长,用大概三分之一的篇幅描写赵姬嫪毐乱政是否是有点偏离主题?
即便是需要给人物的变化加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力,我想这也并不是最需要花太多笔墨的部分。
剧情的前三分之一还算比较稳,嬴政小时候受老师
十分困难等到自己即位,又被太后吕不韦把持朝政,政治理想迟迟不行实现,再加上后宫丑闻,嫪毐干政,已经足够有说服力支撑一个大男主的成长史。
这三分之一的篇幅诲人不倦地讲嫪毐赵姬是个什么操作?
戏说如《寻秦记》这样的穿越商业剧,虽然胡扯了嬴政是冒名顶替的假货,然而大脉络是基本符合历史。
总共40集的体量,赵姬和嫪毐的部分,大约五六集的部分就讲完了,并不是主线,却也把嬴政黑化的原因讲的清清楚楚。
2:嬴政智商下线
最近更新的剧集里,嬴政明知道嫪毐干政,在发展自己的势力,却不加阻止。
我的猜测是韬光养晦和欲情故纵,他和李斯制定计策,养肥嫪毐,让嫪毐和吕不韦自相残杀,他好趁机渔翁得利,顺势夺回本就属于自己的权力。
然而,从后续的剧情走向来看,李斯找的棋子赢虞失控,杀了
但同时他也把自己和家人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嬴政出逃庸城,居然不带着孩子,这基本上等同于把软肋交到敌人手里。
说好的奇计阳谋呢?如果这些剧情是时局导致,还可以理解,然而明知道这一切却让工作往失控的方向发展,这确定不是在黑秦始皇?
目前二十多集的剧情走向,已经陷入了宫斗的小格局中,远远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如何在安内的智慧下,灭六国的大格局。
3:分裂的剧作风格
除了剧作上给秦始皇招黑以外,剧作每场戏之间也有明显的分裂,显然不是一个编剧的风格。
有一些对话或者剧情显示出的智慧和巧思,稀里糊涂就不见了,而一些对白又过于现代和轻佻。
比如被诟病的赵姬,以及魏国那位被嫪毐吸引的女子。不单言语上很现代,举止也很现代轻佻,感觉这些戏份和台词是后加上的,和整体风格格格不入。
带着这种疑问我看了主创的回应: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
那么一切就有迹可循了,主创大约是认为观众喜欢看宫斗,所以加强了赵姬这条线,根据人物场景差别重新设计了对白。
然而这种毫无智商的宫斗线并不是观众所想,要看宫斗戏,那些清宫戏他不香吗?
秦王朝的历史之所以对很多观众有吸引力,正是它在独特的时代背景下,创造了一个几乎不成能完成的奇迹。
这种并世无双的魅力,是其它封建王朝所不具备的,秦始皇整小我的成长变化,和他力排众议,实现统一文字,度量衡等等举措才是这个朝代更需要被观众理解的重要部分。
作为观众的其中一员,我想说,我们不需要迎合,也不需要说教,像前三部那样该古文古文,该展现展现,就足够了。
这么大的制作体量,精致的服化道,让兵马俑都成精了,让剧情再饱满一点欠好吗?
最后,你还在追大秦赋吗?我有点追不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