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校园情圣》预告后就觉得很心动,完整电影果真没有失望。豆瓣高达8.1分,比起幼稚的青春喜剧,《校园情圣》更深刻更复杂。
女主角利.刘易斯,非常贴合角色。不施粉黛、气质干净。不是亚洲人一眼看穿的假小子形象,更不是狗血影视作品里的代表性帅T。
她就是个生活在小镇的普通姑娘,秀气得有点好看,因为同学的调侃会刻意收敛光芒。
华裔导演吴思薇,用1个多小时的时间讲述了一个很完整的故事,也送给过去的自己一份礼物。
电影中Aster是个校花,漂亮善良,男朋友是让人羡慕的高富帅。看似感情稳定,却有些心神恍惚。
Paul是校队的橄榄球运动员,喜欢校花,让学霸Ellie帮她写情书。
在你来我往中,Paul爱上了Ellie,而Ellie爱上了Aster。
因为信仰,Aster即便动摇也不会(轻易)答应,一个纠结而不伤感的结尾,给这几段关系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作为前IT行业的技术型女性,吴思薇讲故事的能力很强,不煽情,不拖沓,充满小心思。把三角关系拍得很清新,有着青春蹩脚的羞涩,也有着不易察觉的撩拨。
其中有一段戏,与校花吃晚餐的Paul太过笨拙,Ellie看不下去直接发短信代为撩妹。
校花说:自己只是普通女孩(I’m just a girl)
Ellie回:你可不普通。
校花说:我不是?那你呢?
如果是我,应该会回:I’m just a guy(or boy)来对应校花的句子。
但剧本的处理是,Also…Not just a girl。
一下就把校花逗笑了,观众也感受到了那种暧昧,和那份幽默的小巧思。
电影中类似的细节很多。除了发现自我、追求一段关系之外,影片最大的主题是“爱”。
层层递进的3个阶段。
在Paul追求Aster的时候,Ellie安慰他说,你所支出的时间和努力就是爱的表现。
是啊,普通的喜欢和爱恋不就是从颜值和性格开始的吗。对于一个优异的女孩,你可以列举很多她的长处,这是你爱她的原因。努力争夺似乎也是一种爱的表现。
第二阶段,Ellie的爸爸说了一段中英文对白。
大致意思是说,你有没有爱一小我,爱到不舍得她有任何一点改变。这里也是含蓄地表达了爸爸对Ellie取向的接受。
第三阶段是电影的升华,或者说核心。爱究竟是甚么,爱不只一种,爱有很多形式。
爱,混乱又复杂。
回想一下剧情,校花似乎有点“渣”。
她有个稳定的男友,虽说心里有不确定性,但她马上对情书往来热衷起来,还与Paul见了面。如果说与Ellie的手札是一种精神出gui,那么亲Paul就是“实锤”。
但对于Aster这个角色却讨厌不起来,她演出了很多人的困惑和束缚。同时也是导演寻找爱的一个出口。
对于大团圆结局爱好者的我来说,这个谁跟谁都没确立关系的结局反而觉得很美好。明知道这部电影应该不会有续集,但这种寻爱的过程,反而比确定某种关系更值得思考。
导演说过,之所以改成青少年电影,是因为上大学各奔工具方便给电影结尾。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成年人的世界复杂到难以脱身。
《校园情圣》是导演根据自己与男闺蜜的友情经历写的,但是远没有Ellie和Paul的那么美好,他们已经分开。
原因是女友感受到了威胁,不是害怕发生甚么,是明知道甚么都不会发生却力所不及的亲密感。
这里夸一下主演刘易斯,她出生在中国,6个月大被美国爸妈领养。电影中说着流利的中文,家庭教育和自我认同,可能比很多华裔移民家庭做的还要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