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上映的时机是极其险恶的。
题材上,战争片历来是叫好不叫座,战争大片票房破5亿都困难。
大环境上,市场刚刚开始复苏,大家还是不寒而栗,影院又有上座率的限制,市场体量与去年同期不成同日而语。
更关键的是,从去年开始,网络上就始终存在着抵制《八佰》的声音,声浪之大让人怀疑还能有几个人去看《八佰》。
似乎,天时人地相宜都不在《八佰》这边。
因为这些原因,《八佰》上映前就被许多人看衰。投资5亿,最少15亿票房才能回本的《八佰》,在去年撤档前,业内人士预测它的票房会突破30亿,在今年上映前,业界预估票房已减少一半,成了15亿左右,堪堪保本。
就是这15亿,看上去也玄而又玄,悲观的预计,甚至可能仅仅有5亿。
然而截止9月13日,《八佰》票房是26.7亿,且仍在上升,在市场上桂林一枝,30亿应该是个现实的目标,远远把《信条》、《花木兰》、《我在时间尽头等你》等诸多国内外对手抛在身后。
票房出来了,一众“抵制党”应该无话可说了,用嘴或键盘投票不算投票,实实在在的票房才是,脸疼吗?
《八佰》的争议来自管虎导演在微博上发出的与孙元良之子秦汉的合照。
孙元良的是非不在这里讨论,只说管虎那条微博,哪个标点符号能看出要为孙元良翻案的意思——
1937年,全线溃退情况下,命令留守上海四行仓库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88师师长孙元良之子——秦汉先生!
哪个字差池了,哪句话说错了?
秦汉也不行见?就因为他是孙元良之子?
凭什么不行见,秦汉也没因为是孙元良之子而影响演艺事业。
秦汉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演艺生涯就不详细说了,2014年他还参加东方卫视的《花样爷爷》;2015年有参加凤凰卫视《我们一路走过》节目重走抗战之路。
强行解读,也是够了。
就因为管虎拍了《八佰》,所以他提都不行提孙元良?
电影上映后,脸更疼了。
这部电影根本与孙元良无关好吗,孙元良根本就没有出场,只出现过两次名字,交代了背景。
尤其第二次出现,是从黄晓明口中:“孙元良都留下你们自己跑了。”
这么拍还不满意?还有问题?
《八佰》又不是纪录片,没有必要也不需要做到每个细节都与历史完全相符。
《八佰》只是一部电影,为了制造冲突效果肯定得有改编,非要鸡蛋里挑骨头说电影不尊重史实,尊重史实了又会说故事性不强,总之都能找出毛病来。
如果要强调历史正确,哪个片子挑不出一点毛病。
说个年代久一点的,老电影《甲午风云》,把爱国将领刘步蟾黑化为贪生怕死的反派,《走向共和》经典吧,刘步蟾也被塑造为一个沉迷烟土、玩物丧志的军官。
大家欣然接受,仿佛史实本就如此。
说个近一点的,《亮剑》李云龙以一个团围攻平安县城固然热血澎湃,现实里没有可能,却始终被津津有味,那李云龙是否是有原型,独立团是否是有原型,这算不算不尊重历史。
同样是《走向共和》里面还把甲午战后日本归还辽东改为是由于李鸿章在日本遇刺,史实是因为俄、法、德三国干涉,日本才不行不还辽。
在《八佰》抵制党眼里看,这还不得翻天了。
更不消说国外的《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这些高分电影,哪个不是经典的改编。
按照抵制《八佰》的标准,这些都得被抵制了,以后历史题材的战争片都可以不消拍了,大家只看喜剧片得了。
《八佰》我看了,说实话没有想象的出色,但也能值回票价,现在豆瓣7.7分的评价,基本上是比较客观的。
《八佰》确实有一些史实不符的地方,如杀伤日军的数量,如楼顶的护旗大战,如撤退时的惨烈。
但它的主线是清楚的,也是很简单的,就是四行孤军死守四行仓库的故事。
守了吗?守了。
守了多久?四天四夜。
守住了吗?守住了,没被日军攻下。
最后撤退了吗?撤退了。
这就够了,本身是电影,不是纪录片,不成能按纪录片来拍。
电影不成能百分百还原历史,连历史学家也做不到,对一部电影提出如此要求,是否太苛刻了。
并且,《八佰》也并没有所谓的“洗白”。
死守四行仓库的意义所在,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能留守至今,本就是做给西方列国的一场表演。
片中谢晋元很清楚地发出质疑:你们就这么定义这场战斗?
可以说《八佰》是部历史题材的战争电影,它更着力于表现编剧和导演想象中的一个历史故事,主角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虚构人物。可要强行把它解读为一部历史片,那就是强人所难了。
电影开头的字幕: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就说明一切了。
其他片能改编,《八佰》不行改编,这是什么样的奇葩双标。
《八佰》确实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有煽情过猛之嫌,也有剧情衔接突兀、情节不连贯、细节值得推敲等问题,
但这些不是值得抵制的理由,整体来看《八佰》在国产战争片里制作精良,可以算上乘之作。
在我看来,《八佰》的主题就是聚焦于四行仓库保卫战本身,聚焦于战斗过程当中各个人物的塑造,仅此而已。
管虎没有义务,客观条件也未必允许他在片中从头至尾进行讲述其他内容。从电影里学习历史知识不是不成以,但须知电影本是艺术,如果你的全部历史知识来自于影视作品,那就是你的问题了。
抵制《八佰》的人或许并没有那么关心历史,对孙元良、四行仓库保卫战和“四行孤军”的了解也只是吠形吠声的拿来主义,要否则为啥非得抓住电影主线以外内容来说事,这是什么心理。
抵制《八佰》的人,他们并不因此就比别人高尚多少,也并没有比别人更爱国。
历史上,苏州河对岸的各界抗敌后援会和救亡协会为四行守军提供了大量物资,部队花了四五个小时才拖到仓库里,这些管虎真应该拍出来,让大家了解这支孤军有多么受支持,他们是真实的英雄。
说实话,从一边倒的抵制、批评声音来看,《八佰》上映前,还很为它担心,《八佰》要是惨败,恐怕很长时间没人敢碰这类题材了。
但是最终的票不是用嘴或是键盘来投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电影票,票房了说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