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2020年的影视寒冬后,破21亿票房大关的《八佰》给整个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
众所周知,此前因为冯小刚、范冰冰《手机》事务的负面影响,再加上疫情的冲击,连续吃亏的华谊面临退市风险。
所以,当今年的第一部爆款电影《八佰》出现后,有人说,是管虎救了危难当中的华谊。
事实上,这话,只对了一半。
因为,凭借一部《八佰》,价值百亿的上市公司华谊并不会完全解决财务漏洞满血复活,只能暂时喘口气,延长休整时间罢了。
除此以外,仅凭一个管虎,同样很难完全扭转局势。
毕竟,华谊的成功,除了有冯小刚这荆棘铜驼,其他的一众金牌制作人同样功不成没。
前冯小刚时代
王中磊、王中军这两兄弟,上个世纪是做广告起家的,并未想到做影视。
在他们靠大院背景与中国银行签订全国15000多家网点的标准化规范工程大赚特赚时,京圈大佬王朔由于被下了“媒体封杀令”,全然不复往昔辉煌,逐渐一落千丈。
连带着,他的头号小弟冯小刚也受到了牵连。
此前二人合力拍摄的好几部片子,都因为有王朔的署名难以过审。
一心渴望出人头地的冯小刚,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
在这个期间,远在香港的成龙历经无数冷眼侮辱后,凭借一部制作费过亿的《红番区》,拿到了好莱坞的入场券。
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过亿的制作费是天文数字,但可喜的是,这部片子国内外的票房加起来后不但覆盖了成本,还倒赚了好几个亿。
并且,由于电影在新年期间播放,所以从那时候起,中国开始有了“贺岁片”的概念。
成龙翻盘以前,无论是大院子弟还是王中磊、王中军两兄弟,都不知道拍电影能这么赚钱。
但是,王氏兄弟俩到底还是比较保守,没有第一时间尝试。
反倒是当时的北影厂长韩三平第一个嗅出了机遇的味道,很快找上冯小刚,让他拍摄一部取悦观众的贺岁片。
冯导虽然是大佬们的小弟,却是有真本事的。在圈子里混了些年,也有了人脉。
最终,他动用各方关系,只花了400万左右的成本,就拍出了票房3600万的喜剧电影《甲方乙方》。
这,成了中国内地电影史上第一部贺岁片。
冯小刚的能力,也借此得到了证明。
彼时,正在做广告的王氏兄弟,远远瞅着《甲方乙方》大卖,说不心动是假的。
以后一次偶然,兄弟俩里面掌握决策权的王中军,听到转做电影的前同事说拍一部片子能赚好几个亿,立马心生计策,从做广告转到影视制作上来。
不能不说,冯小刚运气很好。
当时,王氏兄弟拿钱出来试水,找了陈凯歌、姜文和他三个导演拍摄片子,准备以最终成效决定合作对象。
明眼人都知道,这三位大佬里面,冯导无论是家世、才学亦或是人脉资源,都不如其他两位。
巧的是,最终只有他的片子成功过审并且赚到了大几千万,所以逐利的王氏兄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此与他达成合作。
从《没完没了》开始,到喜剧片《大腕》、《手机》再到《私人订制》、《芳华》,与华谊搭伙的21年间,经冯小刚手的电影,仅计算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就为华谊创造了45.95亿累计票房。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一九四二》因为投入成本太高没有回本外,冯小刚其余的电影全部是盈利的。
说他是华谊的钱树子,一点也不夸张。
“我伴随华谊时间最长,看着华谊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广告公司,成为了业界翘楚。 ”
眼看着公司靠自己一步步起来,说冯导一点都不膨胀,恐怕也没人信。
如果能自己创业,想必没几小我愿意替人打工。
所以在2008年前后,冯小刚也短暂地离开过华谊一段时间,拉着张国立自己开公司当老板。
只但是很可惜,两人在做老板上并没有天赋,不出一年时间,就干不下去,重新回到王氏兄弟的怀抱了,“我曾经离开一年,当时要和张国立合伙开公司,事实证明,我还是拍电影搞艺术吧。”
两年以后,在华谊20周年庆典上,恰逢一姐周迅解约不久,媒体又传出“票房王”冯小刚的跳槽消息。
这下,他可不肯意闹出幺蛾子了,当众表真心:
“《非诚勿扰2》是我和华谊上一次合约的最后一部,现在我们又签了5部新的片约。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把华谊发展成现阶段这样,这时候我要是跳槽,我就是脑子进水了。”
当时,有人提出“华谊过分依赖冯小刚”的言论,被冯导当场反驳:“这样的说法明显是不成立的,有依赖是好事,这是核心竞争力。”
虽说,咱们的冯导合理化了自己的价值,但从资本家的角度来看,情面以外的导演无非是利益链上的一个环节,属于投资。
既然投资,就存在风险。华谊把所有的筹码都压在冯小刚一小我身上,一旦人才流失,损失就无比巨大。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机智的华谊,早就不再依托冯小刚一人之力撑起整个公司,对于业内头部导演、金牌制作人的人才笼络,他们从未掉以轻心。
后“制片人”时代
在认定冯小刚后,颇有前瞻眼光的王氏兄弟,直接签约冯导并为其创立了小我工作室,就此开创中国“制片人制”,成为国内第一个跟职业导演有契约关系的民营影视公司。
此后,他们不肯意把所有风险放在冯小刚这一个篮子里,以独特敏锐的视角挖掘国内外影视精英人才,建立了多个利益中间分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