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承认并尊敬前者的奉献牺牲,所以有了《八佰》,我们鄙夷并唾弃后者的利欲熏心,所以有了大家的失望!
历史电影的历史史观可以有差别角度,但不行有错,不行否定基本史实,特别是使用真名的史实作品。很显然,在这方面,电影《八佰》是分歧格的。
电影从第一句话开始——他们在保护我们。但是事实上,处于租界的民众与八百军人并不是被保护与保护的关系,电影说得很清楚。日军是不行向租界内开火的。这仅仅是一场作秀,一场表演。所捍卫的目标不再扎实具象,使悲壮感大打折扣。
如果说是为了军人的尊严,那最后的撤退又同样泄了一口气。打得惨烈、撤得憋屈,抗争得毫无意义。明明是这么一个残酷、虚无、荒诞、充满讽刺的故事,导演显然没有把立意放在这上面,一味强调悲壮和英勇,流于表面。最后还硬拗成了唤起民众觉醒、激起民族奋进,就更加莫名了。同时导演太过于沉浸在自我感动里,煽情的桥段用力过猛。为了煽情还出现了各种bug。故事和气质不贴合,看起来非常违和。
清理种种片面、夸张与虚假宣传,恢复四行保卫战的全貌与真相,这是对历史的最大尊重,也是对谢晋元等四行孤军的最大尊重。
我们先来领会一下战役的背景:淞沪会战,蒋介石本意首要就是打给美英等西方列强看的。一开始,蒋介石心存侥幸,诡计发动突袭,一举歼灭日寇驻沪部队的几千人,可是,战斗自始至终一向没有周密的计划,乱糟糟一哄而上。
更荒唐的是,前线军队即将发起进攻的时候,蒋介石却又寄希望于国际调停,命令暂停进攻,等调停失败再发重新发起进攻,战机已经损失,日军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
结果,苦战近十日,占有绝对兵力上风的国军竟然歼灭不了几千驻沪日军。直至日军援军从本土赶来登陆增援,淞沪会战已经毫无胜算。蒋介石为了“国际影响”不许部队后撤。无数中国军人的血肉之躯,填入日寇的炮山火海中瞬间就消失了。
淞沪会战全线溃败后,蒋介石对国际调停与援助依旧心存幻想,希望上海留有部分部队继续打给国际上看,便把使命给了88师,88师则把使命交给了524团第一营,并选择了最便于租界列强围观的四行仓库作为坚守的阵地,这样才有了四行仓库保卫战与“四行孤军”的故事!
“杨惠敏泅水献国旗”是谎言:国民党一向宣扬,四行仓库保卫战期间,上海女童子军杨惠敏看到四行仓库上空没有中华民国国旗飘扬,便于夜间身负国旗一面,冒着生命危险,游过苏州河,将国旗送到守卫将士手中。长期以来,这一故事早已被当作事实接受了,1975年台湾方面拍摄的电影《四行孤军》就是如此讲述的。电影《八佰》也照搬了这一情节。
这个故事流传颇久颇广,但一个小姑娘冒着日寇的枪林弹雨,游过苏州河向守军献旗,其合理性与概率实在是太低了。一查资料,果不其然,的确是国军编造的神话。杨惠敏向守军送过国旗不假,但过程并没有那样惊心动魄。
献旗事实过程大致如下:看到仓库没有国旗,守军可能告知了88师;88师又告知了租界内的上海商会;上海商会便安排童子军杨惠敏等人送旗;送旗时甚至是先搭车通过新垃圾桥,然后进入四行仓库内的,而不是冒着枪林弹雨于夜间泅水送去的,而且,送旗那一天,杨惠敏往返仓库有两次,都很顺利。
这样明显的史实漏洞不止这一处,所以,很多影迷沉浸在电影中的时候确实看哭了,但又很失望!
欢迎大家关注@情感文化流 ,关注不公,报道感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看到的世界,除了黑白还有灰,我们一路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