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亚波
采访 | 周亚波 王亦璇
直到“三十而已和二十不惑串场”的话题成为了两部剧的又一个热搜,有一部分观众才知道,两部热播剧《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以下简称“《二十》”、“《三十》”)均出自柠萌影业这一家公司。
登上热搜的片段是《三十》当中一段不影响主线的插曲:三位女主回到大学校园,潜入了大四答辩预热现场,坐在她们前排的,正是《二十》的四位主角。窃窃私语中,两个年龄层女性各怀心事却表达迥然的心理状态,以彩蛋的形式得到了比对。
彩蛋在侧面体现了柠萌对这两部剧集品控的自信。“在拍摄期的这个串联创意既发自趣味性的‘玩梗’本能,也完成了两部作品作为女性系列的互文和联动。”柠萌影业总裁陈菲告诉《三声》。
柠萌影业总裁陈菲
一方面是完全独立的两部作品,创作手法也判然差别;另一方面剧名的靠拢明显意有所指,在表达风格上也有相同之处。因而,在当下的阶段,两部剧如何承载柠萌影业在内容生产上的寄托,便更值得从共性和个性两个角度去解读。
2019年夏天,柠萌影业也曾面临过《九州缥缈录》、《小欢喜》、《全职高手》等几部剧集相互“撞档期”的问题。此次《二十》、《三十》的开播时间更相近,同样非柠萌的本来计划。但这一次,柠萌的应对要自在不少。热度和口碑回应了题材甚至剧名上的呼应,排播的劣势反成合力。在这背后,柠萌在“系列剧集”当中的路径探索、现实题材的创作方法论回溯,也成为了更有价值的问题。
在行业内,成立近6年的柠萌影业已成长为剧集市场的头部力量。相比一些传统影视同行,“出生带有互联网基因”的柠萌,希望自己能够在社会和市场环境的双重变化下,确立影视内容公司的定位与需求。
反过来,定位的调整和需求的变化,也在柠萌身上有着鲜明的呈现。“超级内容连接新大众”是柠萌成立以来笃行的产物战略,在此之下,以现实题材剧集为“旗舰”的大考中,一种平衡正在呈现,一种能力也在沉淀。
01 | 三重标准
“一是好故事、好人物作为基础;二是人设背景、话题内核的新颖;三是有情怀,符合当价格值观,这三点对内容的评判标准,我们是没有变的。”柠萌影业执行副总裁徐晓鸥在接受《三声》专访时表示。
柠萌影业执行副总裁徐晓鸥
这构成了《二十》和《三十》两部剧的创作基础,同时也导出了从各自特点出发的、判然差别的筹备过程。时间线上,两部剧从立项到播出都十分相近,但《二十》的项目萌芽点比《三十》要早,剧本的准备周期也更加长。
原因来源于多个方面:首先,《二十》是市场上几乎没有出现过的、聚焦于“大四毕业生群像”的题材内容,相比之下,《三十》的“都市女性群像”则更需要在已经形成的市场中突围;其次,《三十》更多地来自柠萌签约编剧张英姬的独立创作,而在确立了“写故事的人”要尽可能接近剧集人物年龄的原则后,集体创作贯穿了《二十》的剧本阶段,创作主体则是一群年龄贴合、但经验有所欠缺的“新鲜血液”。
徐晓鸥透露,《三十》最初源自张英姬迈过30岁后的思考表达,片名“三十而已”也是她的创意,“在2018年上半年拿到初版大纲后,我们就相当满意,后续的剧本创作也相对顺利。”
相应地,立项更早的《二十》初期筹备则相对曲折:集体创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多,许多故事、情节、人物的设定是一遍遍的讨论磨出来的。“二十不惑”的片名,诞生在最终决定两剧要在剧名上形成呼应之时,时间偏向中后期。
《二十》的编剧团队的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想要组建并用好这样一支编剧团队本就不是易事。年轻这一特质的“双刃剑”摆在明面上:思维的无缝衔接是上风,但写作者本身的“不成熟”成了劣势,在发挥上风的同时,写作技巧、创作手法上的不及就需要通过团队和流程来补足,团队中相对成熟的编剧、先期充分的调研都构成了补足的具体要素。
“这其实是一个从点到面、再从面到点的过程。”徐晓鸥表示,“比如《二十不惑》,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去做调研,用问卷、访问等各种方式采访大四学生,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则确定在他们身上承载甚么样的表达和主题;至于桥段的设置、人物的勾画这些技巧问题,则是最后实操的编剧技能问题。而前期的定调是比较重要、比较难的。”
徐晓鸥所强调的“三个步骤”形成了一种框架,成为了柠萌的现实题材剧集方法论的一部分,与强调的“剧集内容评判三大标准”相呼应,也同样应用到了《三十》的准备期当中。
从编剧张英姬的角度,相比此前参与的更偏情感的《好先生》、《恋爱先生》等作品,《三十而已》更加偏向现实表达,对她自己而言是挑战与突破。这种框架也为这种突破的尝试保驾护航。
《三十》当中,观众可以看到的一些宏观的状态与微观的细节都承载了这种表达。对“柜姐”这一职业状态的呈现、对“沪漂青年”生活状态的描摹、对三十岁女性生存困境的展现,都经历了前期采访和深挖,也都在为主题和价值观的表达所服务。
02 | 两类现实
从7月14日《二十不惑》上线爱奇艺、湖南卫视,7月17日《三十而已》在腾讯视频、东方卫视开播算起,两部剧就成为了“热搜专业户”,讨论围绕着剧集质量和现实表达展开,在大多数赞誉的声音下,也夹杂着一些不成避免的质疑。
非论是哪种声音,在筹备阶段就能够预见。柠萌影业总裁陈菲将《二十》、《三十》分别定义为“拓新”与“突围”。前者作为稀缺题材的初尝试,创新的难度较高,但限制较少;后者的同类型女性情感戏已有不少,从特殊人设出发如何抵达真实共情,同样考验着主创。
而作为柠萌新女性系列的“首发作品”,《二十》和《三十》承载着陈菲和徐晓鸥更大的寄望——如何真正做出女性视角、女性立场的,价值观符合时代特性的犀利表达。
最终,两部剧开播以后都收获了热度和口碑,“真实”、“细节”、“代入感”是评论中的关键词,社交网络上的讨论热度也居高不下,许多处于两部剧各自年龄段中的观众都体会到了共鸣。
然而,在现实题材的创作中,“真实”又往往是一件非常玄的工具,一些“这不是我的大学生活”、“普通人的30岁根本不是这样的”的声音往往也会相伴出现。对比较重视用户洞察的柠萌而言,如何甄别这些声音,转化成下一次的经验,也是长期创作中的一个重点。
“观众的体验对我们的创作是有反哺的,这也是我们不竭和观众建立连接的一种方式。”徐晓鸥表示,“但不是说所有的情绪都可以转化为故事,或者说不是所有的情绪都是真实的真实,你要去判断里面的哪些情绪是具备共性的,能代表观众的声音。”
在陈菲和徐晓鸥看来,一方面,哪怕《二十》、《三十》都是女性视角的现实题材的剧集,其表现手法也非传统意义的 “现实主义”,另一方面,将“现实”作为表达重点的影视作品,所面临的真实度考验也必然会增加,相比“我没遇到过”的情景质疑,主创更不希望看到的是“不成能这样”的逻辑质疑。
这一维度下,所要的真实并不是与现实完全对应的“事实还原”,而是更高程度上的一种提炼,一种人物和动机的合理性,这两类现实有着根本上的区别。放在《二十》、《三十》当中,则是女性在差别人生阶段由差别心智、差别经历所带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的合理性。
“回过头来看《小欢喜》,宋倩(陶虹)其实是一个有点嗨过头的母亲,但你会理解,‘她如果是我妈大概也有可能会这样,虽然我妈最终没有这样做。’创作者要理解的,是这一层面的含义。”徐晓鸥表示。
所以,当《三十》当中
这正是“逻辑打底、细节填充”的方法论所在。同样,《二十》在剧情开头,“十点半要求关灯睡觉”的梁爽(关晓彤)并非每个大学宿舍都有,但类似的人物行为逻辑,确实又在现实当中大量存在,这成为了剧情说服力和观众共情的基础,也为梁爽在此后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动机打了底。
在不竭的内容产出中,柠萌对现实题材的认知也在变得更加深入,团队中不乏对女性议题有表达欲望的女性话事者,其中包括了陈菲和徐晓鸥。“这次双制片人的联合署名充分体现了柠萌协同合力的企业文化,这在柠萌的作品中并非首次;当然也寄托了小我对这个题材的喜好,我和晓鸥身为女性感同身受,在女性题材上确实有强烈的表达欲。”陈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