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复工之后,即将要上映的片单,新片不太多,但是《第一次的离别》必须推荐。
为了一举恢复电影市场,有相当一部分经典也参与了重映,这其中包括2009年国庆档上映的《风声》。
《风声》大家应该是熟悉的,当年的国庆档期还不太成熟,但是其一举还是拿下了超2亿的票房,并且一举将李冰冰小姐送到了金马影后的位置。
这么多年过去了,《风声》一向是影迷心中车载斗量的国产佳作,其成熟的商业类型化制作,以及最后文本表达上的深度,放在今天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风声》将悬疑和谍战融为一体,在类型上做出了高度的探索,从这一点上来说,堪称前无古人,时隔多年之后,我们发现也没有来者,真是应了那句话。
“《风声》之后,再无传奇!”
商业类型片是一个国家电影工业的根本所在,好莱坞电影得以横扫全球,韩国得以异军突起,全仰仗于商业类型片的高度发达。
值此国产电影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还是应该重视商业类型片的发展,只有如此,才能让观众离不开电影。
《风声》改编自麦家的同名小说,背景是在1942年的抗战时期,表现的是我党地下工作者在隐蔽战线上同日军侵略者进行残酷斗争的故事。
在某地的汪伪政权剿匪司令部,日本人察觉到自己的内部出了内鬼,并且极有可能会是他们多年的对手“老鬼”。
于是,日本人将计就计设了一个局,迅速锁定到了五个嫌疑人物,有司令部的行政收发专员
从这五个人的职务来看,很明显只有顾晓梦一人职称稍微低一点,其他人基本相同,但是他们都有掌握情报的机会。
此次日本方面全面负责揪出内鬼工作的是,日本皇军特务处的机关长武田(黄晓明饰),而给他打下手的是伪军的特务处处长
这两位将这五人请到城外的一处碉堡,这难免让人想起阿加莎的悬疑小说,将众人置于密闭空间,然后找出真实的老鬼。
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风声》的主创却在这时玩起了更加浅薄的表现,那就是放弃了悬疑推理,而是直接用暴力去逼供。
赤裸裸地要武斗不要文斗。
于是,在接下里的剧情中,集中展现了特务组织残酷的手段,进行大量暴力手段的描写,这些工具多多少少也可以抓住观众的眼球。
但是在我看来,依然只但是是奇技淫巧,赤裸裸地揭示了主创们奇异怪味的审美,当然我知道这是出于商业的考量。
当然了这些暴力手段的展示,一方面揭露了敌人的黑暗,另一方面也反衬出我地下工作者信念之坚定。
一个个严刑逼供,死去一个又一个,剩下的自然就是日本人要找的人,我们的革命前辈。
此时,或许观众已经在担心他们的生命安危,但是他们却在担心,因自己的失误,中了日本人的圈套,而造成革命同志的伤亡。
他们想的如何弥补自己的失误,把情报再次传出去,让同志们取消行动。
辗转反侧,思来想去,痛下决心,应机立断,唯有牺牲自我,用死亡去提醒同志们,才能挽救革命力量于万一。
于是,影片的最后,随着革命者的献身,文本主题上的表达了也就得到了最大升华,用强有力的爱国主义让观众产生了共情。
周迅在片尾的那段独白,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我爱的人不知我因何而死。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
是希望家人和玉姐原谅我此刻的决定。
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
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不屈不挠,挽救于万一。
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风声》作为一部商业类型片,节奏极其准确,在叙事的同时,也完美地进行了人物塑造。
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派人物,都是寥寥几笔,抓住重点,勾勒出立体影像,如此一来也给演员的发挥留足了空间。
因此,好多人在讨论《风声》时,免不了夸几句众人的演技,我也不行免俗,我觉得李冰冰并没有比周迅演得多好,但是配得上金马影后。
也不行不再次吐糟一下黄晓明的演技,永远一张稀里糊涂的笑脸,一点也看不到情绪的起伏变化。
其他人中规中矩吧。
电影院开门真是让人开心,希望《风声》能够取得好成绩,以此向众人证明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