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的一所监狱里,通常是好几个犯人住一个牢房。
11栋6号牢房里,曾越狱过三次的罗兰德,这一次准备和他同房的四位狱友一同越狱。
对于他们来说,不走就等于要继续坐至少10年的牢,甚至有可能被杀头。
有罗兰德的帮助,他们成功摸熟了监狱的地下通道,等一切准备妥当,进入睡觉时间狱警不再来查房的时候,他们就能够轻松地逃出去。
只是大伙都不知道,他们5小我中央,有一个泄密者。
这是发生在1947年的一个故事。
1960年,法国导演雅克·贝克把这个故事拍成了电影,名叫《洞》。
60年后,《洞》成为了史上最好的越狱片之一。
IMDb8.5分;
豆瓣9.2分。
仅仅比《肖申克的救赎》低了0.5分。但是评价人数要少60多倍。
能找来这部这部越狱片先锋的观众,大多都应该是影迷。
虽然与《肖申克的救赎》相比,《洞》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要低很多。但有看过后者的,不由评论说,“比《肖申克的救赎》还要牛(@表姐电影)”。
“越狱和肖申克在它面前就是浮云。(@谭不爽)”
“《肖申克的救赎》在它面前何足道哉。(@独立鱼电影)”
“越狱片之最!(@随风)”
“越狱的妈妈「肖申克的救赎」的妈妈「洞」(@猪仔叶)”
那么,《洞》真的如这些评论所说的一样,要比霸榜电影评分网站的《肖申克的救赎》要出色一些吗?
鄙人的答案是,如果说电影的技法,主题、情感的表达,《肖申克的救赎》更胜一筹;但在对越狱过程的表现,解读空间,《洞》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换言之,《肖申克的救赎》只是借了越狱这个题材,来诠释了什么叫自由和希望。
《洞》则是真正地围绕着越狱这件事情做文章,结局更是深入到了人性方面的探讨。
越狱题材的宗师,应当是《洞》才对。
越狱绝不是一件只靠智商就能成事的事情,反正绝不是《缓兵之计》那般潇洒写意。
《肖申克的救赎》所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部分,都在《洞》里面被极为写实的手法拍了出来。
为了进一步加强真实度,导演雅克·贝克还把被法国人称为“越狱之王”的吉恩·凯乐蒂请来当演员。
电影中的故事,就是来自吉恩·凯乐蒂的真实经历。
吉恩·凯乐蒂扮演的正是越狱过三次的罗兰德。他在片头出场,做了一番戏外的陈述,引导观众进入故事。
故事开始,是一个叫盖斯帕德的年轻囚犯。
他27岁,因为私藏打火机,被典狱长问话。
好在,典狱长看他是个老实的好孩子,没有为难他。
然后,他便从8栋那边的牢房,被转移到了11栋的6号牢房。
他声称,是因为8栋那边要搞装修,所以才被转移了过来。
对于这位文雅小伙的到来,原来在6号牢房的4个囚犯态度纷歧。
年纪最大的沃塞林,绰号阁下,他很欢迎盖斯帕德,一点也不嫌弃。
罗兰德的立场中立,礼貌性地和盖斯帕德打了个招呼,不冷不热。
看上去懒惰的吉奥不太在乎,他只想知道盖斯帕德有没有女人,一向想着聊聊带颜色的话题。
帅气的马努比较谨慎,对盖斯帕德的态度较为冷淡。
了解过盖斯帕德的来历后,众人不能不说出他们的秘密。
他们准备越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