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58万人打分8.9分的《隐秘的角落》在上周顺利收官。
回首今年这部“夏季爆款”,依然余音绕梁…
对很多人来说,《隐秘的角落》后劲最大的部分不是谁死了谁活着、要不要相信童话、或者蓝蓝的天空银河里有只小白船。
而是一个原本在剧本里无足轻重的角色,饰演朱永的演员——
他真的太绝了。
然而这个角色一开始并不属于他,他是开拍前10天才接到邀请出演的。
结果这个角色让他火出了圈。
有些事,就是冥冥注定。
01.
把配角演成了主角
整部剧下来,他的高光时刻,完全不亚于张东升和他的儿子朱朝阳。
开场短短的两场戏,就已经把一个“不称职的父亲”形象立住了。
一场是在自己厂里的打牌戏。
这场戏基本是张颂文即兴发挥。
原本剧本写的是打麻将,但他提出建议应该换成打牌。
张颂文分析,打麻将耗时太久,经商的人要能这样打下去,恐怕厂子效益也不可。
于是换成打牌,几分钟就能判一个胜负。
他对角色的理解,细致入微、提纲契领。
除了打牌,口音也是反复打磨过的。
他还发现如果说广普,观众听不习惯;讲标准普通话,又不敷真实接地气儿。
最后,他选择在普通话中掺杂些粤语,凸显地域特色。
不但台词拿得很准,张颂文还有那种忘我却又要入世的小市民神情。
一朝赢了,兴奋站起叫一句,“九点,全部死”。这样的喜气洋洋,正好为之后的失魂落魄做反衬。
后来儿子朱朝阳来找他,门推开,朱永平只喵了一眼视线很快回到牌桌上,还很热情地招儿子过来开牌。
这场戏朱朝阳听到父亲要自己开牌,有点手足无措的反应,简直就是每一个被强推上大人桌的孩子。
看幕后花絮才知道,这个设定也是张颂文即兴发挥。
突然被cue,荣梓杉 的懵不是演技,是真懵。
第二场,是一场重头感情戏,女儿死后,朱永平一小我在家楼下吃馄饨。
小店做的是老街坊生意,老板并不知道他家里出了事,所以照惯例给了他三碗。
朱永平走到垃圾桶旁边本想要扔掉,后来他迟疑了一下,犹犹豫豫地东张西望,最后还是拎回店外,独自吃了起来。
这不是浮夸的做作,心路历程正是一个失子父子的纠结。
带回去怕引得老婆伤心,扔了又像是彻底放弃了女儿,于是才有了后来含着泪默默吃掉那碗馄饨的名场面。
你看,高级的表演,行为逻辑从不需要用言语表达,就能让观众感同身受。
虽然他没有任何大奖傍身,但要说他演技好,恐怕没人会否认。
而且他还是著名的演技指导老师,教过林志玲、钟汉良、田亮等演员。
有“北电表演系老师”、“明星教父”这样听着蛮唬人的称号。
但在观众眼里,仍然不认识谁是张颂文。
第一次有点印象,大概都是《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里的唐主任。
影片的评价虽然褒贬纷歧,但唐主任这小我物塑造获得了一致认可。
豆瓣甚至有人说:“张颂文的唐主任是纪录片式演法,还以为真找了个父母官员来客串。”
他为了演好唐主任,专门找了个工作上了半个月班。
每天和大家一路吃饭,上放工,去过拆迁现场,还管过路边小贩。
而他的眼睛就像纪录片镜头一样,咔擦咔擦地记录下这些官员工作、生活上的种种样子,最后呈现出来的唐主任,根本就不像演的,而是一种“还原”。
那种体制官员才有的神态和举止,字正腔圆里透露的怯懦,被张颂文精准地还原了出来。
你很难想象,一个对表演如此痴迷的人,其实有长达十年基本无戏可拍,连下个月房租都要发愁的至暗时刻。
02.
演员前夜
25岁前,张颂文从未想过自己以后会以演戏为生。
他做过很多工作,印刷厂做挂历、大排档洗碗、窗式空调安装、汽水厂洗瓶工...
再到后来,他成了导游。
这些工作谈不上喜欢,就是为了糊口而已。
如果一向干下去,张颂文或许会成为万千个普通上班族中的一员。
就在那年,他公司来了一新的女同事。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坐在一路聊天,女孩问他“你的梦想是什么?”
这个俗套的问题,将他推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他的表演梦从未丢弃,只是他觉得这个梦想永远无法实现。
但女孩接着说“怎么不成能?你可以去北京电影学院呀。张艺谋都是28岁才去学电影。”
一语惊醒梦中人,不尝试怎么知道不成以?
张颂文很快就辞了职,带着不多的积蓄,踏上了北漂的寻梦之旅。
来到北京的第二年,他如愿以偿地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