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电影为黑人争取权益?

时间:2020-06-09 22:08:02阅读:305
  黑人乔治·弗洛伊德被谋害的事务就像是一个导火索,再次点燃了美国长存已久的种族歧视、阶级矛盾,但这些问题宛如一座活火山,即使这次危机处理妥当,隐患也依然存在。  回到美国本土,抗议现场升级成骚乱现场…

        黑人乔治·弗洛伊德被谋害的事务就像是一个导火索,再次点燃了美国长存已久的种族歧视、阶级矛盾,但这些问题宛如一座活火山,即使这次危机处理妥当,隐患也依然存在。

        回到美国本土,抗议现场升级成骚乱现场,那些在电影中曾经令观众熟悉的片段,一次又一次在现实演出,如芝加哥断桥封城、超级英雄扮演者现身,甚至将《小丑》中打砸抢烧的哥谭市剧照和新闻图片放在一路,也很难分辨出哪个是电影,哪个是现实。

        《小丑》

        而近些年来,聚焦于种族歧视问题的电影层见叠出,《悲惨世界》中法国本土的暴力对抗,《绿皮书》里跨越种族的真挚友谊,电影创作者希望用自己的方法改变现实,可电影只能映照现实,却无力改变。

        坐落于美国洛杉矶的好莱坞,这个世界电影工业的中间,又嗅到了上述所反映的支流思想,生产了一批指向黑人群体、指向心怀不满的观众的作品,它们大都以黑报酬主角,或展现出美好的愿景,或探讨种族问题,或揭露现实。

        《悲惨世界》(2019)

        是否有电影真正为黑皮肤的群众们争夺权益呢?

        我想以三部电影为切入点,聊一聊这个问题。它们分别是在商业上取得卓越成绩,有着最高关注度的超级英雄电影《黑豹》,和描绘白人与黑人之间和平共处的《绿皮书》,以及由斯派克·李执导,致力于揭露种族矛盾的《黑色党徒

        《绿皮书》(2018)

        将三部电影放在一路讨论,是因为它们都有着同样的标签——好莱坞

        《黑豹》作为首部以黑报酬主角的漫威超级英雄电影,自立项起就饱受关注,而特查拉一角也早在《美国队长3:内战》中表态。

        作为出品方的迪士尼和制作方的漫威影业很清楚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因此赋予了《黑豹》较强的创作自由,最鲜明的一个特点便是整部电影的核心制作团队以及演员9成以上都是黑人,而故事也不是单纯用来衔接漫威电影宇宙,反倒是填补了世界观,并创造了瓦坎达这样一个以黑报酬主导的乌托邦世界。

        《黑豹》的出现仿佛回答了一向以来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何没有以黑报酬主角的超级英雄电影,黑报酬何成为不了超级英雄?”,但其实已经有很多的影视作品否定了疑问,只但是没有达到《黑豹》这样的影响力。

        在这个前提下,《黑豹》成为了一种噱头,它刺激着第三世界的观众,刺激着那些黑皮肤的非洲族裔们。而漫威影业则做的异常谨慎,除了那段罗斯探员被抢救的不起眼的小段落外,主线剧情也不再是以往传统题材中白人拯救黑人,或黑人拯救白人的套路,而是黑人世界的内部斗争和黑人走向世界。

        通常来讲,科幻电影或超级英雄题材作品代表着故事背景中该地区高度发达的科技,以及进步思想,而好莱坞工业制作的一批作品,让观众耳濡目染的接受了美国(白人)就是科幻世界主人公的观念,当有色人种主导科幻世界时,一切都变得如此新奇。

        这样的现象能够解释为何《流浪地球》上映时,中国观众会反响强烈,同时又有人表示非常别扭,《黑豹》亦是如此。它成功的收割一批黑皮肤观众的目光,同时又靠着非洲大陆文化的基础,将非洲未来主义的思想灌输进电影中的每一处细节,如族群生活特性、服装风格。

        《黑豹》的完美在于该作精湛的好莱坞戏剧结构,立体的角色塑造,都使其拥有进军颁奖季的实力,而更“完美”的是为黑人构建的乌托邦世界,如影片结尾处特查拉在联合国的发言:瓦坎达将打开国门为受压迫的群众提供帮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放在现实中由黑人建立的国家而言,这种情节可能只存在于电影当中。好莱坞则用电影这个造梦的工具,让那些被吸引的观众完成了一场科学幻想。

        《绿皮书》是由另一家好莱坞巨头环球影业发行,旗下的梦工厂影业,以及来自中国的阿里影业参与制作,以上世纪60年代一本为黑人而设的旅行指南为灵感创作而来。

        如果说《黑豹》的完美依托于漫威电影宇宙和科幻世界的土壤,《绿皮书》的完美则是给种族主义的残酷性盖上了一层遮羞的纱帘。

        影片中的两个主人公,一名被雇佣的白人司机和一名黑人音乐家老板,黑人富有且受过良好教育,白人失业,性格虽然粗鲁但是善良。这样的人物设计与关系,颇具戏剧性,尤其是在美国南方还沉浸于种族主义心理的白人和黑人眼中,黑人又如何成为白人的老板呢?

        正如马丁·路德·金分析的那样,种族主义与生活的不服等是相互交叉影响的。影片中的雇佣关系一反旧格局,打开了重新调整种族歧视和等级秩序的窗口,呈现为旅途中二人的种种互动和彼此理解。

        《绿皮书》把种族歧视问题,与贫富差距、阶级固化、黑人自我意识结合起来,置于一个跨越肤色的友情故事里,好理解,好接受,而这片被盖上的纱帘又随时可能被吹起。

        相比前两部作品,《黑色党徒》显得较为陌生,导演斯派克·李作为当今金字塔顶尖的黑人导演,其作品轨迹都是为黑人族裔争夺权益,如今这部电影依旧保持着尖锐、直白、激进的态度。

        在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当评委念出最佳影片是《绿皮书》时,斯派克·李愤然离场又被工作职员劝回,他只留下一句自嘲:“每一次有人开车,我就会输。”因为早在30年前,他的代表作《为所应为》败给了《为黛西小姐开车》,这部作品和《绿皮书》一样,有着黑人主角,以及开车的戏码。

        斯派克·李

        但其实《黑色党徒》败给《绿皮书》根本不料外,撇去《罗马》这部神作,前者故事中的黑人主人公看似解决了问题,却没有改变现实,影片末尾的纪实影像直白的告诉观众种族问题并未消失,而后者故事里那个较为温和且美好的结局,更符合美国梦的精神。

        但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得更远一些,就能发现《绿皮书》和《黑色党徒》的奥斯卡之争,背后都只有一个赢家——环球影业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