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1996年,王家卫在阿根廷拍《春光乍泄》时,去过一家书报亭。
在那里,王家卫看到一本杂志,封面是李小龙。
那时候,王家卫闪过拍李小龙电影的想法。
但转念一想,李小龙已经很多人拍过了,那么,他的师傅是谁,是什么人培养出了李小龙?
于是,一部关于李小龙师傅的电影雏形,在王家卫头脑里诞生。
后来,王家卫走遍中国大江南北,拜访了各门各派,诸多武林人士。
2013年,《一代宗师》上映。
时间已过去了十多年。
电影已从当时关于叶问的人物传记,演变成了一个关于时代和武林的故事。
2020年,距离本片上映已经过去了七年。
如果做个四舍五入,那么在近十年的功夫电影里,《一代宗师》仍然是一座高山。
时代
《一代宗师》邻近尾声的时候,镜头扫过一块块立于香港某条街道的招牌。
那条街曾被称为香港的武馆街。
这条街上,曾经汇聚着来自各地的拳师,在这里开山立派授徒。
在这个镜头里,宫二就站在这条街上,看着这各门各派的招牌,对叶问说道:
一眼看上去,这不就是个武林吗?
这条街上,那个时代中,叶问这些人,和街上的拳师们一样,都属于时代脚注。
一线天来到这条武馆街,先是开了一间理发店,后来开始授徒。
--王家卫的字幕写道:同年,一线天开始授徒,八极拳传入香港。
因为生活所迫来到这里的叶问,将咏春带出了佛山。
--王家卫的字幕写道:叶问平生传灯无数,咏春因他而盛,从此传遍世界。
也有个在这条街上开了一家医馆,最终孤身病逝于香港的宫二。
那曾经被叶问看做是高山的宫家六十四手,也是在这条街上被宫二所遗忘的。
--王家卫字幕写道:一九五三年,宫二病逝香港,平生信守誓言,不婚嫁,不留后,不传艺。
至于这条街上,我们没有看到的师傅和他们的武林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但就是包括叶问,宫二,一线天在内的这些人,构成了这条街的某个时代。
规矩
前不久,我看了马保国和王庆民之战的当值裁判的采访视频。
那位裁判说道:
比如民国,你要开个武馆,会不竭有人来挑战你。
你要有本事,把踢馆的都打赢了,你怎么开馆授徒没人管你;
但,凡有一个把你打败了,你这个门就没了。
只是,现在没有这个风险了,你打我顶,最多赔钱完事。
中国武术是否是花架子,我没练过,也不懂门道,不敢妄言。
但一些旧时武林的味道,到了这个时代消失殆尽,却也是颇为可惜。
王家卫也说过,旧时传统武林的一些好工具,现在也没有了。
其中之一,就是规矩。
《一代宗师》中的规矩,是有独特韵味的。
在我看来,这种味道在于:
里面的规矩,既是可以被冲破的,却也是冲不破的。
宫宝森隐退江湖前,来到南方举办退隐仪式。
仪式需要一位杰出人才出来挑战宫宝森,若胜出,宫宝森则退隐,名声传承给对方。
叶问是在想法上,让宫宝森甘拜下风的。
其实天下之大,又何止南北。勉强求全,等于抱残守缺。在你眼中,这块饼是个武林。对我来讲是一个世界
他的想法,破了传统武林的条条框框。
再从客观说来,叶问赢,靠的是自己的本事。
但在这场仪式里,照规矩,却也是:
你赢,是因为我宫宝森给了你这个机会,我将名声让给你,成就了你。
那武林规矩,既被叶问破了,却又也没破。
至于宫二,就更是如此了。
父亲被大师兄马三所杀,宫二欲寻仇,马三却来一句:
宫家的工具(指马三所习宫家功夫)至矜至贵,要取只能宫家的人,你是许了亲的人,没资格。
于是,宫二破规矩:
退婚,进而再找马三报父仇。
仇是报了,但宫二却也冲不破规矩:终生不行嫁,不行授业,宫家绝学将灭。
宫二只是淡淡一句:
武学千年,云消雾散的事儿,我们见的还少吗,凭什么宫家的就不行绝。
那武林规矩,一时让宫二给破了,却也逼着她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偏偏在这条不归路上,她最终却又冲不破规矩,只能孤身一人,于那条武馆街上了却余生。
一条腰带一口气
叶问是有资本的。
40岁之前,不愁吃喝,唯一嗜好就是练武,这种条件下,叶问自然有条件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也因此,使得这版叶问身上养成了一种贵气。
所以,叶问不但武艺高强,性格低调,也是一向不失体面的:
抗日时代,即使生活条件落魄,叶问出门依然要穿戴整齐,戴上帽子。
沦落到至青楼找熟人要些残羹剩饭糊口的时候,还不忘客气地说句“这怎么好意思?”
初到香港讨生活,开馆授徒却也还要立下规矩:
跌打正骨,内功点穴,一概不会。
无瓦遮头不教,因为教功夫不是街头卖艺;
舞龙舞狮不教,舞狮抢炮,总会打架闹事,更何况争强斗狠,无非为了一个红包,有失斯文。
40岁前的养尊处优,40岁后的流离失所,两相交织加上先天养成的气质和性格,却也使得这版叶问,即使后来遇到生活这座高山,也可以最大限度下,尽可能体面地遵循着师傅陈华顺的教诲做人。
叶问拜师那天,年逾70的陈华顺亲手为他上了腰带,告知:
一条腰带一口气,上了这条腰带就是练武之人,往后你就要凭这口气做人。
在武学上,叶问终身恪守着这句话。
我平生经历光绪,宣统,民国,北伐,抗日,内战,最后来到香港,能够坚持下来,凭的,就是这句话。